从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研究唐诗诗名英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诗宋词 英文翻译 从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研究唐诗诗名英译

从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研究唐诗诗名英译

2024-07-11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研究唐诗诗名英译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Step Theory of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2.102031,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632  浏览: 2,745  作者: 徐小红, 王婀娜: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关键词: 诗名翻译;翻译四步骤理论;文化负载词;Translation of Poetic Titles; Four-Step Theory of Translation; Cultural-Loaded Words 摘要: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与瑰宝。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了汉语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然而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民俗、人文环境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国人很难理解唐诗丰富意象的内涵和诗人在诗中所想要抒发的情感与传达的中国智慧。因此,唐诗翻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而诗名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名翻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首唐诗翻译质量的高低。鉴于此,本论文从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研究《王译唐诗三百首》中诗名的英译,通过对诗名进行解构,分别阐释诗名中出现的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解决唐诗诗名的翻译难题,以期为其他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Abstract: China’s Tang poetr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peak and treasure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develop-men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demonstrates the richnes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 geography, folklore, human environment and religious belief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difficult for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the rich imagery of Tang poetry and the emotions and Chinese wisdom that the poets intended to convey in their poems. 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Tang poem,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 of a Tang poem is determin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the quality of its title. In view of this, this research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poem titles in Wang Yushu’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George Steiner’s four-step theory of translation. By deconstructing the title of the poem and explaining the translation of various cultural-loaded words appearing in the title, the translation problem of the title of Tang poetry is solve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ranslators with certain help and inspiration for their future translations of poem titles. 文章引用:徐小红, 王婀娜. 从翻译四步骤理论视角研究唐诗诗名英译[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2): 244-25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2031

1. 引言

中国素来有“诗之国度”的美称,其中唐诗又是中国诗歌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为加深世界对中国诗歌文化的理解,实现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多年来无数翻译家致力于唐诗的翻译。而讲到唐诗,就不得不提及清朝孙洙汇编的《唐诗三百首》,其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换言之,《唐诗三百首》中的诗作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不少学者和翻译名家都有为该书的英译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许渊冲、唐一鹤、王玉书等。诗名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练而又蕴含丰富的信息,具有点明诗歌主要内容与形式,奠定整首诗歌基调和构建相关意境等作用。高质量的诗名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唐诗翻译质量的高低,但因为诗名中包含大量中国文化特有元素,普遍存在的重名现象,以及语言的简洁和表达的精准之间的矛盾而给唐诗诗名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现今,针对唐诗翻译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针对唐诗诗名的翻译研究却寥寥可数。本文笔者以“诗名翻译”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信息获取平台,以中国知网总库为源,截至2021年,共检索到以“诗名翻译”为主题的文献三篇,可见诗名的翻译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这些文献中作者多是笼统地谈论唐诗诗名在英译本中如何翻译,没有提出创新的研究视角。

鉴于此,本论文以王玉书先生翻译的《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293个诗名为例 [1],由于诗名的语料数量不多,因此笔者通过Excel软件建立《王译唐诗三百首》的中英文诗名双语语料库。借助自建的语料库,分析其中使用的诗名英译方法,针对经常出现的地名、官衔名、诗歌体裁、古文一词多义等构成诗名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展开,以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出在不同情况下对它们进行翻译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通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期解决诗名翻译的难题。

2. 翻译四步骤理论

乔治·斯坦纳(1987) [2] 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在阐释学视角下他将翻译分为四个阶段: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这一翻译四步骤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译本的对比研究中。例如张雯琴 [3] 选取不同译者的《恶之花》中译本,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基础上,对它们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为读者选择译本提供参考。再比如胡晓莹 [4] 探究在《红高粱》的英译过程中,乔治·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种种前人研究表明该理论可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而在诗名英译过程中,由于诗名中存在许多文化负载词,为了努力保留、还原或者适当转换这些文化信息,从而在原作和目的语读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无疑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肯定译者对原文的积极解读,作为认知主体,译者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创造者。因此,本论文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去研究唐诗诗名的翻译。

翻译四步骤理论的第一步是信任(trust)。信任是指译者必须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并且具有可译性。译者选择这一原文进行翻译,是因为他相信原文具有翻译价值,通过翻译可以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原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和原作的思想内核。同时,对于文本的选择译者也有完全的自由,译者可以选取他认为有价值和感兴趣的文本进行翻译。本论文所研究的唐诗诗名的英译就存在着无可辩驳的翻译价值。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哲理,具有很大的翻译价值。诗名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点明诗歌主要内容,奠定整首诗歌感情基调和构建相关意境等作用。诗名翻译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于整首诗歌的初印象以及它能否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翻译的第二步骤是侵入(aggression)。侵入其实是指译者深入到原文当中去,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原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思想内核的基础上,译者才有可能传达原作所蕴含的全部信息,翻译出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思想精神的译作。在本论文中研究的是唐诗诗名的翻译,但译者在翻译诗名时不仅需要理解诗名的内涵,由于研究的是古代唐诗诗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很多词汇在意义上往往存在差别,甚至有些古汉语词汇还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想当然地去翻译自己所理解的诗名含义,而是应当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诗名英译。同时译者还需要深入到诗作中去,去理解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和传达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译者可以在诗名翻译时省略或删去不必要的冗杂信息,充分考虑到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历史和文化因素,通过各种翻译手段更好地翻译诗名。

翻译的第三步是吸收(import)。吸收是建立在侵入也就是译者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通过侵入,译者充分研究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接下来,译者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完成原文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实现语言的转换,也应当完成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这样产生的译作才是可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并接受的。

翻译的最后一步是补偿(compensation)。汉语和英语从它们的词汇系统、句法系统、语音系统上看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无法做到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等。最理想的状态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完全的平衡对等,但这在翻译中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存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译者自身对于原文的独特理解。但译者可以通过各种翻译方法或其他补偿手段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相对的平衡,尽可能完全地传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在诗名的英译过程中也是如此,译者通过各种可能的补偿手段实现诗名所包含的文化负载词与目的语的对等转换。

3. 诗名翻译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5]。”正是由于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如何保留和正确传达它们原有的文化性。尤金·奈达论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文化按其特征可分为:生态学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 [6]。带有这些特征的文化负载词自然可以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典故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7]。受以上文化负载词分类的影响,笔者根据自建的语料库,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解读诗歌文本,侵入诗歌文本内部,对诗名进行解码之后发现了唐诗诗名的组成特点:地名、官衔名、诗歌体裁这些社会文化负载词和古文的一词多义这类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构成诗名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困扰译者的几大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诗名翻译就会简单很多。因此,在本文这一章节中笔者将主要围绕这些诗名组成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展开。

3.1. 诗名中的地名翻译

地名,包括唐朝行政区划之下的道府州县以及山川河流等是唐诗诗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唐诗中有大量关于州城的描写,以郑州大学《全唐诗库》的网络检索系统计算,仅题目中包含“州”的诗歌就达2590余首,算上内容中包含州或者其他城市名称的诗歌就更多了 [8]。这还只是地名中的城市名如果再加上其他的山川河流和道府州县以及其下更小的地名分类,地名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难理解,诗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主体生活在他所属的客体空间中,这个客体空间是一切故事的发生地,是他情感的寄托地。而诗人又往往借助诗歌来抒情言志,自然而然会提及他所处之地。因此研究诗名中地名的翻译对于解决诗名翻译的困难有很大的意义与必要性。

在《王译唐诗三百首》中译者对于诗名中的地名进行翻译基本上采取了音译、直译、音译加上直译或者省译的翻译方法。

方法一:音译

1) 中文诗名:长安遇冯著

译文:Meeting Feng Zhu at Chang’an

2) 中文诗名:洛阳女儿行

译文:The Maid of Luoyang

3) 中文诗名: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文:Saying Good-bye to Uncle Yun, the Imperial Librarian, at Xie Tiao’s Pavilion in Xuanzhou

4) 中文诗名:送梓州李使君

译文:Seeing Prefect Li of Zizhou Off

5) 中文诗名:淮上喜会梁洲故人

译文:Happily Meeting on the Huai an Old Friend from Liangzhou

上面的五个译例中出现了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唐朝的都城以及三个州:宣州、梓州和梁州。因为唐朝的行政区划是把全国分成了十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十道,唐玄宗时期十五道),道下划分州(府)以及县,所以诗名中经常会出现“某某州”。从这五个例子中可以发现,译者在处理诗名中出现的城市名和州名时普遍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这样处理符合地名翻译的普遍原则和诗名翻译简洁明晰的特点,尤其是在地名对于内容理解没有太大影响的情况下。

方法二:专名音译 + 通名直译/完全直译

1) 中文诗名:渭川田家

译文:The Village on the Riverside of River Wei

2) 中文诗名:下终南山遇斛斯山人宿置酒

译文:Meeting Husi the Hermit While Descending Zhongnan Mountain and Then Drinking with Him

3) 中文诗名: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文:Song of Mount Lu -To Censor Lu Xuzhou

4) 中文诗名:青溪 译文:The Green Stream

5) 中文诗名:夜归鹿门歌

译文:Song of Returning to Deer-Gate Mountain at Night

6) 中文诗名:过香积寺

译文:A Visit to Incense Gathering Temple

在这六个译例中,前三个诗名中的地名:渭川、终南山和庐山都运用了专名音译加上通名直译的翻译方法,而后三个诗名中的地名即青溪、鹿门以及香积寺的翻译使用了完全直译的翻译方法。因此,在涉及到包括山川名在内的具体地名翻译时,译者倾向于使用直译或者音译加上直译的翻译方法。在地名对于内容理解没有太大影响的情况下,这样处理可以避免读者出现阅读障碍且易于理解,并且符合诗名翻译忠实而又简洁的翻译原则。

本文笔者认为,在地名没有特殊文化内涵并且对于内容理解没有太大影响的情况下,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采用这些通用的翻译方法处理地名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地名对于内容理解有重要作用,或者本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例如地名蕴含典故,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地名则需要采取补偿手段,即通过脚注的方式加上相应文化信息。中国古代很多地名都蕴含各种文化典故,如《唐诗三百首》诗名中出现的乌衣巷、赤壁、马嵬坡等。这里举其中一例:诗名《马嵬坡》,译者将其简单地翻译成“At Mawei Hill”,虽然符合了翻译诗名忠实又简洁的原则,却没有体现“马嵬坡”这一地名背后的典故,而用典恰恰又是唐诗中很常见的写作手法。笔者建议可以在诗篇页脚处加上相应的脚注进行地理位置和背后典故的补充说明,脚注如下:“Mawei Hill, west of Xingping City in present-day Shaanxi, the place where Yang Guifei,Emperor Tang Xuanzong’s concubine, was hanged.”这种增加脚注的翻译方法在没有破坏诗名简洁的原则基础上,不仅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而且起到了补充文化信息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翻译四步骤理论中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即为了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相对的平衡,尽可能完全地传达原文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所包含的信息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手段。

3.2. 诗名中的官衔名翻译

在唐诗的诗名中经常会出现中国古代官衔名,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并且中国古代的同一个官衔在不同的朝代或者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常常存在不断变化的职责范围和官品。例如“给事中”这一官衔,《唐六典》 [9] 记载给事中的官品从晋代到唐代有具体的变化:在晋代,品第五;梁和陈,品第七;后魏,从第三品上;后魏太和末,从第六品上;北齐,从第六品上;隋炀帝,从第五品;唐代,正五品上。与此同时,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给事中的权力和职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翻译唐诗诗名时如何处理官衔名就成了译者的一大难题。在《王译唐诗三百首》的293个诗名里共有34个诗名出现了官衔名,可见其出现频率之高。因此,研究诗名中官衔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与价值。下面是笔者从《王译唐诗三百首》中选取的译例,按照每种翻译方法选取其中一至两个翻译实例的原则进行相应分析。

方法一:借译

1) 中文诗名: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译文:In Reply to the Poem “An Outing in Early Spring” by Magistrate Lu

“丞”在这首诗中指的是“县丞”,译者将其翻译成“magistrate”是借用了英语文化中的表达,“magistrate”的含义是治安法官,也就是英国基层法院法官的职称,其职能与中国的官衔“县丞”所代表的职能一般无二,译者这样处理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增强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的可理解性。

中国和英国都曾经历过封建时期,因此英国的官衔体系及职能相较于其他英语国家来说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 [10]。因此,在进行诗名中相应的官衔名翻译时应当首先考虑是否可以从英语文化中借用相关表达,这样生产出来的译文会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从而避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起到了文化输出的作用,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了解中国古代官衔的职能。

方法二:音译

2) 中文诗名:秋夜寄邱员外

译文:To Yuan-Wai Qiu on an Autumn Night

“员外”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三言两语无法将其内涵表达出来,但是诗名翻译又需要遵循诗名本身简洁明晰的特点。因此,译者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保证了诗名译文符合诗名简短而含义深远的特点。不过,本论文的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以及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更好地传播出去,作为译者可以增加文外注释,进一步解释“员外”这一官衔的职能和等级,这样既保证了整首诗作为一个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同时也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法三:省略 + 替代

3) 中文诗名: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译文:Gazing at Yueyang at Sunset in the Course from Xiakou to Parrot Sand Bar-To a Friend

译者在翻译该诗名时没有把“中丞”这一官职翻译出来,而是选择将这一信息省略,替代成“to a friend”。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刘长卿写给他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的友人,官衔名“中丞”并非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全诗而必须翻译的重要信息。译者这样处理反而比翻译出官衔名达到的效果要更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方法四:意译

4) 中文诗名: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译文:Just Setting Out from Yangzi Ferry-For Secretary Yuan

唐代的官衔名“校书”是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隋﹑唐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译者将其翻译成“secretary”,意译“校书”这一官衔所代表的职能,让西方读者在明白该中国官衔的同时,也使得译文的翻译明白晓畅、言简意赅。

5) 中文诗名: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文:Song of Mount Lu-To Censor Lu Xuzhou

再看一例意译官衔名的翻译实例。在该诗名中“侍御”指的是唐代的殿中侍御史,其职能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其实际工作内容相当于朝廷设置的“检察员”,因此译者将其意译成了“censor”,这样处理既传达了“侍御”这一官职所包含的职能信息,而且在原作者和西方读者之间建立起了更容易沟通的“桥梁”。

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诗名中带有的官衔名时首先需要深入原文,理解各个官衔所代表的职能和等级,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采用借译、音译加注释、省略替代、意译等不同翻译补偿方法英译官衔名,从而实现中英文诗名在语言和文化信息传达上的对等。

3.3. 诗名中的诗歌体裁翻译

古典诗歌体裁,主要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又可分成若干其他类别。《唐诗三百首》就是按照古体诗下属类别古诗的五言、七言,律诗的五言、七言,绝句的五言、七言以及各体中的乐府诗分类编排的。在《王译唐诗三百首》中沿用原书按照诗体分类排序的特点,在目录和正文中都是按照一个个不同的板块把同一体裁的诗歌放在一起。这样的版面编排加上王玉书先生对这些诗歌体裁简练而又精确的翻译,可以很好地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唐诗的基本体裁分类,对于诗歌文化有初步的了解。笔者根据《王译唐诗三百首》中诗歌体裁的英文翻译和数量制作了如下表格清晰展示译者对诗歌体裁信息的翻译:见表1。

Table 1. Poetry Gen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表1. 诗歌体裁中英文对照表

古体诗中的乐府经常会在诗歌题目中出现“歌、行、吟、曲”等进一步细分的诗歌体裁,如《唐诗三百首》中有乐府诗《子夜吴歌》、《长干行》、《游子吟》、《塞下曲》等。“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基于乐府诗的这一体裁特点,在《王译唐诗三百首》中译者将乐府诗名中所带有的“歌、行、吟、曲”等体裁做了如下的处理:碰到“歌”这一乐府诗歌体裁译者根据其进一步的类型来翻译,例如“石鼓歌”这一首唐诗从石鼓的起源论述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对其予以重视与保护,属于颂歌,因而译者将其翻译成“An Ode to the Stone Drums”;“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写秋景,讲述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属于民谣,因此译者将其翻译成“A Mid-night Ballad”;其他没有更明显细化体裁的乐府诗诗名译者都将其翻译成“song”或者采用省译的翻译方法。碰到“行”这一乐府诗歌体裁译者多将其翻译成“song”或者“ode”,也有个别诗名由于本身翻译较为冗长,并且不翻译其诗歌体裁类型不影响目的语读者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译者就直接采取省译的方法不翻译诗歌体裁。例如:“古从军行An Old War Song”、“琵琶行An Ode to a Pipa Player”和“长干行A Merchant Wife’s Complaint”等。“吟”和“曲”也是采用类似的翻译方法,大多翻译成“song”,少部分直接省略不译。

总而言之,诗歌体裁由于在目录部分已经进行了细分(见笔者所制表格),译者对其简练而又精确的翻译也充分体现了不同体裁诗歌字数和诗体上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唐诗的基本体裁分类,对于中国的诗歌文化有初步了解。诗名中经常出现的乐府体裁“歌、行、吟、曲”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属于影响目的语读者对于诗歌所传达内容和情感理解的必要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先考虑诗名翻译简洁精炼的原则,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决定是否翻译体裁形式,如果需要翻译诗歌体裁,再根据其进一步细分选择目的语中合适的对应词汇。

3.4. 古文一词多义的翻译

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当中极为常见,而在古文中这一现象就更为突出。《唐诗三百首》中有很多诗名涉及到了具有多个释义的文言文词汇,译者在翻译这些多义单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汇时不能想当然地以现代汉语去评判其释义,而是需要查阅古汉语词典和相关平行文本,在明确其准确释义的基础上再选用合适的英语词汇进行信息等值的翻译,这就需要译者深入到文本内部去理解某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下的准确含义,必要时译者可以采取各种翻译补偿措施实现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双重转换。这里列举《王译唐诗三百首》中的两个典型译例:

1) 中文诗名:赠内人 译文:A Maid of Honor

内人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此外,内人也可作为宫女的代称。在《赠内人》这首诗中它的涵义是“宫女”,因此译者将诗名翻译成了“A Maid of Honor”。

2) 中文诗名:将进酒译文:Let Us Drink Wine

在这个诗名《将进酒》中“将”是古汉语中一个典型的多音字,汉语中的多音字一般都会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读音下具有不同的涵义。在这首诗中“将进酒”表示“请饮酒”这一含义。将(qiang)一声即为“请”,因此译者将这个诗名翻译成了以let引导的祈使句“Let Us Drink Wine”。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文中引用的这些译例都体现了翻译四步骤理论对诗名翻译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相信被翻译原文具备翻译价值的这一事实基础上,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够明晰一词多义在中文诗名中的含义,并运用各种翻译补偿手段实现了中文诗名在目的语中的信息对等,同时达到了较好的翻译效果。相应的古文一词多义现象在《唐诗三百首》的诗名中极为常见,因此在诗名翻译时译者需要意识到这一翻译问题并采取合适手段。

4. 结论

综上分析可见,译者在进行诗名翻译时应当特别注意诗名中出现的地名、官衔名、诗歌体裁、一词多义这些类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针对这些诗名组成中最为常见的翻译元素做好译前准备。同时根据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四步骤理论,通过对原文的信任、侵入、理解、补偿这四大步骤明晰诗名不同组成部分在诗歌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调整实现中英文诗名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信息对等转换,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在诗歌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书. 王译唐诗三百首[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9-33. [2] 乔治•斯坦纳. 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M]. 庄绎传, 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3] 张雯琴. 《恶之花》中译本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46. [4] 胡晓莹.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红高粱》英译本为例[J]. 海外英语, 2014(4): 110. [5]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6] Nida, E.A. (2003)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ncor. [7] 余立霞. 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2016(6): 106-109. [8] 闻洋. 试论唐代诗人的都州情结及精神地图——以“双都八州”为中心[D]: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8. [9] 李林甫. 唐六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0] 李远东.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国古代官衔翻译[J]. 学周刊, 2017(28): 181-18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